盤古開天辟地之后又經過了千萬年,在他的身體里孕育出了女媧。
女媧非常漂亮,她用樹葉和鮮花給自己做了衣服,頭上戴著野花做的花環。
有一天,女媧四處游玩,來到了水邊。
女媧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美麗的倒影,又好奇,又高興。
從此以后女媧就經常來到水邊看著自己的倒影又唱又跳,因為她以前從來不知道自己長得什么樣子。
日久天長,女媧一個人感到很孤獨。
女媧非常喜歡自己在河里的倒影,于是她就照著河里的倒影用泥土捏起了小人。
沒想到,捏好的小人一放在地上,就活蹦亂跳地跑掉了。
于是女媧就不停的捏,結果她造了許多小人,有男有女。有一些沒有跑掉的小人就圍在她身邊,又是跳舞又是唱歌。
女媧也高興地和小人們一起跳起舞來。
跳完舞,女媧又回到水邊捏小人。
女媧終于捏得又累又餓,于是她來到長滿奇花異草的不周山上找食物。
在不周山上,女媧找到了人參果、圓圈果、還有長長的串在一起的八角大西瓜來充饑。
吃飽后的女媧抓著一根藤條,從山上蕩回到水邊。
女媧把藤條埋進泥水里,用力一甩,帶出來的泥土落到地上,都變成了小人。
女媧越干越高興,便用藤條抽打起來。
可是沒想到,落下來的泥土有的變成了小人,有的卻變成了老虎、獅子、帶腳的魚、山羊、還長有翅膀的蝦等好多好多的動物怪獸。19女媧造完人和動物后,就躺在不周山上休息。
女媧和她造的人及動物在地上愉快地生活著。
有一天,幾顆大星星從宇宙中掉了下來,把天砸了個大窟隆。
星星落到地上,把地上砸了許多大坑,又從大坑里流出熔巖,立刻象火山一樣噴射出來,
森林和水中的妖魔鬼怪趁機出來吃人。
女媧一看,這還了得!她跑到洪水的上游,抓住鬧洪水的水妖,剝掉它的皮做成水袋,裝水澆滅了森林大火。
女媧又拿起巨大的藤條,把妖魔鬼怪趕回森林。
女媧從不周山找來大石頭丟到星星砸的大坑里,堵住了熔巖。
又用許多蘆葦的葉子,放到石頭上,一直堆到天上的破窟窿里。
然后女媧找來無數的白色、紅色、青色、藍色、黃色的寶石放在蘆葦上面。
女媧拿起兩塊火石,用力一砸,撞出了很多火星,火星點燃蘆葦,天地都被巨大的火焰照的紅彤彤的。
慢慢地石頭被大火燒紅了、燒化了,變成了藍色粘稠的石頭漿。
女媧用熔化的石頭漿,把天上的大窟窿一點點粘補上。
女媧把天補好后,天還象原來一樣,青碧一色,好像從來沒有破過一樣。
蘆葦葉子下面的石頭被燒成了金、銀、銅、鐵等金屬。后來人們打仗用的武器,買東西用的錢幣,都是用它們做的。
天雖然被女媧補好了,但是大地上的洪水仍在肆虐。
女媧把人們招集起來。
她教人們去采集蘆葦的葉子。
然后把這些蘆葦葉子堆積起來,用補天剩下的石漿混合一起燒成厚厚的灰膠。
她叫人們把燒成的灰膠澆灌在地縫里。
地縫慢慢地粘合上了,大地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。
人們圍著女媧勝利的歡呼起來
然后姑娘們圍著女媧歡快地跳起舞慶祝這一時刻。
女媧終于要走了,她依依不舍地同人們告別。
人們跪拜在地上為她送行。
女媧走了,在她走過的路上開滿了美麗的鮮花。
后人再也沒有見過她,有的人說她變成了美麗吉祥的鳳凰,女媧的傳說被人們一代一代地相傳至今。
平利絞股藍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。
平利絞股藍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。
平利絞股藍,中藥材品種,陜西省平利縣特產,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。平利是絞股藍的自然分布分化中心,有“絞股藍故鄉”之稱,獨特的區域小生態環境十分適宜絞股藍的生長發育,是中國開發最早、規模最大的絞股藍人工栽培基地縣、國家絞股藍標準化示范區。平利縣絞股藍產品以純天然、無公害和富含微量元素走俏日本、北京、廣州等市場。
絞股藍被醫學界譽為東方神草、人間福音草,但其對土壤、氣候等條件要求較高,中國除福建、湖北、云南、四川等省有少量種植外,地處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的平利縣,由于雨量充沛,氣候溫和,日照充足,無霜期時間長,土壤有害物質含量低,成為中國國內生態型藥用植物種植示范基地的最佳區域。據統計,2007年,中國國內絞股藍人工種植面積約7萬畝,陜西省只有安康市發展絞股藍產業,全市種植面積2.8萬畝,平利占了2萬畝,種植面積和原料產量占全中國的35%以上,苦味絞股藍屬中國獨有品種,選育的絞股藍良種有效物質含量比其他品種和區域高5個百分點,處于國際領先水平。平利縣是中國絞股藍的自然分布分化中心,在世界上已發現的16種絞股藍屬植物中,該縣就占了7種,其皂甙含量高達12.2%,理化指標位居榜首。
平利女媧茶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。
平利女媧茶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。
平利女媧茶
平利是陜西名茶大縣之一。其產茶歷史悠久,富含硒元素,并保持自然純真的品質。目前全縣已有1萬畝無性系良種高效茶園,5萬畝優質名茶生產基地。平利茶的主產區在云霧鐐繞的女媧山。美麗的自然環境和神奇的女媧傳說賦予了平利茶深厚的文化內涵。近年來,平利縣依托豐富的綠色資源的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,將茶葉確立為全縣率先突破的主導產業。如今,平利已經打造出“女媧銀峰”、“女媧云霧”品牌茶葉,尤其是平利“絞股藍茶”更是茶中之絕,被譽為“人類福音草”。
地域范圍
平利女媧茶生產地位于陜西東南部,東經109°00′-109°33′,北緯31°37′-32°39′。海拔高度300-2717.2米,東至長安鎮張店村,南至八仙鎮鴉河村,西至大貴鎮百家灣村,北至興隆鎮蒙溪街村。涉及11個鄉鎮50個村,總生產面積15萬畝,年產量2700噸。
產品品質特性特征
1、外在感官特征:平利女媧茶外形勻齊,色澤翠綠,湯色清亮,香氣高長,滋味醇厚,耐沖泡,葉底勻整嫩綠明亮。 2、內在品質指標:內含物豐富,富含硒、鋅元素,其中硒含量達到0.52~3.52ppm,女媧茶含硒量是全國比較高的茶葉。 3、安全要求:平利女媧茶嚴格按照《女媧有機茶標準綜合體》(DB61/369-2005)執行。經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,其農殘量、有害金屬含量等18項理化指標遠遠低于國家和國際規定標準。
以弦胡伴唱而得名。又名“高腔”,以唱腔落尾有幫腔而得名。流行于陜南、鄂西、川北的交界地區。在陜西主要活躍于平利、鎮坪、西鄉、旬陽等地。
弦子戲的發展,大體經歷了說唱、皮影與舞臺演出等三個階段。據平利水田河老藝人李鑒德1962年口述,弦子戲是從其曾祖父李敬謀開始起家的。其曾祖父傳給祖父李興烈,再傳到父親李連生和他本人,共歷一百八十余年。弦子戲的聲腔主要源于陜南的說唱藝術“蓮花落”。據李鑒德說,在其曾祖李敬謀(約清嘉慶1796—1820)時就叫做“蓮花落”。僅用擊樂鑼鼓和小牙板伴奏,坐班說唱。咸豐、同治年間(185l一1874),因接受了“陜南曲子”的影響,才開始用三弦1胡等彈撥與拉弦樂器伴奏,并改作皮影演出,正式更名為“弦子腔”。李鑒德至今還保存著清同治元年(1862)的《白良關》抄本。(《1962年陜西省文化局調查資料》)建班稍晚于李家班的,還有清道光二十五年(1845)蓮香河的王家班,延續了彥、學、周、泰等四輩藝人。
辛亥革命后,弦子影戲發展較快,家族班逐漸打破了藝不外傳的舊習,積極對外帶徒傳藝,至民國十三年(1924),平利新建的弦子影戲班社多達十四班,增置戲箱十三副,從業人員一百多人,先后涌現出李均志、李均江、王國順、王國君、樊立龍、吳世凱、陳希布、柴富友、郭大申、王君吉等一批藝人,演出極為活躍??谷諔馉幤陂g,因戰亂和災荒,大部分班社解體,藝人寥落,弦子戲瀕臨絕滅。
弦子戲的傳統劇目有八百五十三本,僅老藝人樊禮三一人保存的有一百四十多本。劇目多取材于“列國”、“三國”、“說唐”、“楊家將”等歷史故事;屬于民間故事戲的,只有很少一部分。唱詞多為七言與十言句詞格,采用陜南方言土語演唱,通俗易懂。因弦子影戲的演出,需要看著腳本去唱,形成了藝人多有保存劇本的習慣。
弦子戲的唱腔,有偶句和奇句之分,如“苦干”、“彩腔”等為奇句,七句或九句為一段,其余都是偶句,四句為一段。所有唱段都有半說半唱的特點,猛然一聽,給人以學童念書之感。每段唱詞收尾都附有“丟腔”和“喊腔”。“丟腔”又叫“干白”,指末句唱詞最后四字,不用唱,僅在游弦伴奏中說白。“說白”之后,就是“喊腔”(即幫腔)。文場以弦胡為主奏,武場以檀板為主。檀板面刻長槽,槽寬而淺的為老牙,窄而深的為子牙。老牙起一般戲曲的云牙作用,子牙起鼓竿滾絲弦作用。
弦子戲腳色行當齊全,生、旦、凈、丑均有,都采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,俗稱“老配少”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,平利縣劇團專業戲曲工作者,于1958年邀請弦子影戲藝人,隨團傳授弦子戲技藝,并通過對《飛山堰》一劇試排演出,以人扮演,搬上了戲曲舞臺。伴奏樂器增添了二胡、笛子和小提琴;唱腔表演吸收了漢調二簧的藝術成分,初步具備了舞臺戲的特點。1960年以《三石二兩七》一劇,參加了陜西省新搬上舞臺劇種會演,獲演出一等獎。1962年,招收了一批青年演員,專由延鎖長老藝人傳授,培養出第一批接班人。至1982年底,平利縣劇團,先后整理改編演出的傳統劇目,有《紫金鐲》、《鎖陽關》、《趙匡胤下河東》、《蝴蝶杯》、《送香茶》、《要嫁妝》、《勸姑》、《九連珠》等,并創作演出了《春花拜壽》、《追箱》(見圖)、《兩相喜》等新編劇目,使弦子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。
芋蓉冬瓜糕的材料:山芋、冬瓜各500克,果醬200克,肥肉丁、白糖各100克,熟豬油、桂花少許。
制作方法:1.山芋去皮蒸熟,揉拌成泥。冬瓜刨成細絲煮爛,用紗布擠去水分。
2.盆內加山芋泥、冬瓜絲一起擦勻,再加果醬、肥肉丁、白糖一起放入銅鍋內進行炒熬,炒時在鍋邊四周添加幾匙豬油,等到炒到厚泥時再投入桂花炒勻,放在方格里按平,冷卻后切成小方塊裝盤即可。
特色:香甜軟糯,別具風味。